书看迷

书看迷>开局向朱元璋直播朱棣会造反 > 第一八零章(第6页)

第一八零章(第6页)

(叶淇是淮安人)

明史感觉有点不对,因为弘

治元年,有人在实录提议废除运司纳银制度,认为“遇凶年抱金玉而馁死”,这说明成化时已经在搞了。

于是它说,成化已有,叶淇定为法令。叶淇啊!遗臭万年啊!

——现在很多骂弘治的也是围绕这点来骂。】

大家:&34;……&34;大家欲言又止。所以,这边的逻辑是这样子的吗:因为叶淇是淮安人,所以他就和两淮盐商相勾结…

连因为江南文人天天骂他是狗东西而天天骂江南文人是狗东西的朱棣都觉得叶淇有点惨。其实听到现在,他也明白,这周忱改革普及金花银后,这江南地区的银子就变得越来越普遍,会

有人想到用银子付也并不稀奇…

当然,也不排除这个人确实是为两淮盐商谋私利。毕竟这确实为两淮盐商带去了很多好处。

【我们不用去管时间点,只看“运司纳银”的本身。

各位设想一番,最早朱元璋在山西搞开中,晋商们在很近的地方招人种粮食,又在山西就能得到盐买卖许可证,进行贩卖。

晋商绝对比千里迢迢去山西的徽商来的方便。

现在改革以后,徽商能就近去两淮纳银,得到比其他盐产区质量好的多的淮盐。徽商自然就强势了。也就是所谓的“边商”、“内商”分化的加剧,和地位的变化。

其实,这种分化还来自于另一项盐业改革。——政府承认商人买卖“余盐”合法化。

它最迟成化19年已经出现,但在弘治、正德年间变大变强。相当于,政府突然又开辟了一种“新盐引”、新赛道。

既然是就地卖盐,自然是只在两淮等地卖,离得近的两淮盐商就有更高的概率得到新货源。爽啊!】

老朱眉头大皱:&34;怎么能什么钱都赚?&34;

朱棣冷道:&34;那些皇帝想着,这些钱他们不赚,就是盐商赚,那干嘛不赚,对吧?&34;

【最棒的是,它还鼓励了以余盐名义的盐走私。

弘治16年,商人借着寿宁侯张鹤龄(弘治小舅子)奏讨残盐(另一种余盐,因为雨水等别的原因消折)

得到批准。

然后一口气得到了大量的盐引。他们正大光明的拿着这部分盐引数额向灶户购买余

盐,拿到的盐又好又量足。

守在盐区附近的,以徽商为代表的“内商”就彻底压倒了以晋商为代表的“边商”。】

&34;前有孙继宗,后有张鹤龄,好,真是好,”老朱恨恨,“这些外戚个个不省心,他们的力量全部在这了是吧?&34;

【伴随着白银化进程,边地军屯的败坏,边地人口的增多。明代九边更多的开始依赖中央财政。也就是所谓的:“年例银”、&34;京运银”。

白银通过国家的拨付,去往边镇。地位下降的边商通过向内商出售盐引(到底是怎么做的,up没找到资料),也聚集了不少白银。

边地的粮食开始更多的依赖市场——也就是商人自发的利用各地价格差倒卖货物。国家失去了对于边地粮食价格的有效调控,而只能依赖白银这种贵金属货币。

晋商手里拿着大量白银,又不如徽商强势,在王崇古、张四维等人呼吁下,取得了和附近少数民族贸易的合法性,即“俺答封贡”。

晋商更多的把注意力转向搞走私,跟外族打交道。最后演变成了咱们耳熟能详的满清“八大皇商”。】

大家愣住了。

&34;这算什么?明实亡于永乐?&34;

朱棣感觉很荒唐,他不禁道:“还真应了那句‘翻开明史,货币白银化’,什么都和这白银有关。&34;

【徽商他们呢,搞走私,世世代代的走私。走私到明朝政府感觉管不过来了,于是弄出了一个“纲盐法”。

以后,盐商就是世世代代都要当盐商。

你们这群人就跟着我们统治阶级干,大家一起搞垄断,我不再管别的了,你们的头头——&34;总纲”替我向你们收税。

有点类似包税制。

盐商们自动的分化成了上下游,形成了产业链(没搞之前就有,搞了以后更光明正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