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看迷

书看迷>魂回东汉 > 第231章 亲身下战求速胜 以身报厚北海军(第1页)

第231章 亲身下战求速胜 以身报厚北海军(第1页)

刘备按捺不住了,他动了。以刘备的视角,田豫的右翼打的最好,太史慈在阵前指挥,捎带着甩两膀子。前军也逐渐稳住了形式,凌操在前军,的确能够快速稳定军心。反而是关羽所在的左翼最差,乃至于左翼之敌都有些影响前军了。

但是明眼人就能看出,关羽的左翼优势最大,因为关平马上要肃清刘详部的骑兵。只要骑兵入阵,刘详的左翼很快就会陷入劣势乃至于溃败。刘详自然知道这个道理,所以放兵放的最重的也是左翼。

打架要先干倒一个最弱的,这个道理亘古不变。四渡赤水中,教员也是先打了相对较弱的吴奇伟,营造出要南下贵阳突袭总裁的态势,转头才开始了轰轰烈烈的长征。

刘备的目标,就是左翼!想到做到,刘备很快就分兵五千人前往前军。他想的通透,只要接替了关羽的指挥,哪怕不带五千人过去,解放了关羽,由其在阵前厮杀,都可能对对方的左翼形成威胁。

这就是兵力优势,刘关本部加上田豫武安国援军有三万三千人,刘详单独一部只有两万三千人。刘备放在三个前部上各五千人,武安国五千人,唯独中军摆了一万三千人。而刘详也是如此配置,只是中后两军数量就差强人意了。

在如此情况下,刘详为了保持中军稳定,只能从后军抽调人马混入中军,在通过中军向前三部持续输血。既是一种无奈之举,也是他军事指挥的素养。

同比征益州的邢道荣,在义和乡,选择直接从后军充盈左右翼。虽然邢道荣也知道保持中军的稳定性的重要,但是后军直接去驰援左右翼,本就极易导致左右后三部混乱,从而露出破绽。更别说对方还有一支搅屎棍的骑军了,所以这也是邢道荣败得最惨的一仗。

不扯远了,在说回郯城南这一仗,刘备引援左翼后,关羽被接替指挥放归阵前,立时大显神威,接连斩杀数名将校。而被充盈后的左翼阵线立刻被反推,刘备军左翼士卒杀得很快,如同前番刘详部士卒一般,不仅杀败了左翼,甚至开始影响刘详的中军。

刘详在阵中看得分明,知道打了这么久,最难的时间段到了。也就是这个时间点,刘详麾下的士卒军心会逐渐溃散,等到关平骑兵列阵准备凿阵的时候达到极点。那个时候,就是他输的时候了。

饶是刘详如此坚毅,也不免心神有些动摇。官道就在身边,如果现在走,肯定没有之后那么惊险。如果真的溃败了,到时候再走,就真的未必走得脱了。

正在刘详稍显犹豫之时,他突然看到对方的后军军旗动了。后军领军的将领刘详识得,是北海郡的援将,使一对巨锤。此时见他匆匆领着后军向南而去,刘详略做思索,随后大喜道:“诸将听令,下邳已有援军杀至,稳住军心,随我破敌。”

刘详不在犹豫,这时候就是看谁能抗了,他不在留手,中军疯狂向三部输血。原本萎靡的士气也同时在基层军官的传达下为之一振,刘详军中也迎来士气的最高点。

人生三喜,久旱逢霖,洞房花烛,金榜题名。如果让刘详说,一定要再加一个孤守得援了。

援军不是旁人,正是心细的桥蕤。本来一直跟着梁纲走的桥蕤,在得到刘备走东北小道前往下邳的消息后,也敏锐的察觉到了梁纲中伏的可能性。

一方面遣使去告知梁纲的前提下,并没有选择尾随梁纲,而是继续走官道。桥蕤的想法很简单,他要立破刘首功而不是得一个引援梁纲的次功。

桥蕤梁纲两部才两万人,刘备还是有兵力优势,那么就要找刘详!只要找到刘详,通过官道路好的优势,想办法截在让刘详在刘备赶回郯城前与梁纲南北挟击。到时候他在以本部突袭刘备中军,则大事可定矣。

如此行事,一来稳当,二来是他自己主导了整个挟击,首功岂不是手到擒来。

误打误撞之下,桥蕤的探马沿着官道探得了刘详设伏所部反被刘备伏击。紧赶慢赶,加入了战场,迫使刘备无奈只能分武安国陈到前去应付。

“桥将军,袁贼行宫营造罢了?怎得得空来我郯城啊?”陈到打马而出,身后几里地就是刘备的主战场,喊杀之声犹在耳边,让陈到多少有些紧张。

桥蕤可不是雷薄梁纲之属,自然知道陈到是在拖延时间。他仔细看了看陈到军阵,不由得心中有些看不上。也不多言,立时组织军阵进发。

他心里也有了数码,今日一战,恐怕已经不是遭遇战了,更像是刘袁两军的会战。而且刘详部肯定是和刘备本部打的程度极为激烈,双方相持不下,不然不会遣一支明显人少兵差的弱旅来拦截自己。

别怪桥蕤看不上武安国部,武安国部被刘备待为上宾,几乎很少出阵,只是引为声势罢了。一来是因为武安国部的特殊身份,二来是北海兵的战斗力确实低下。孔融尚文不尚武,对待北海兵一直都是不让其饿死就行,所以北海郡的士卒训练量低,待遇差,被管亥以百万老弱围城不得自保。

武安国部来到徐州才真正感觉被重视,士卒领双份补贴,待遇好了,训练量有所提升。但是面对桥蕤这种豫扬徐大小仗打惯了的相对劲旅,是真的没法看的。

桥蕤部列阵在前,万人的队伍,前军在最前,并没有设置左右翼,只是将中军展开些,保持中军的稳定。

最前方的刀盾兵整齐而行,在鼓点的节奏中一往无前。同时以刀击盾,发出铿锵有力而又整齐划一的撞击声。

“杀!”“杀!”“杀!”踩着鼓点,配合着金铁交鸣之声,桥蕤部前军俱都大吼,杀声阵阵。让武安国部人马俱都不安烦躁,很多基层将领面色发白,以他们的军事素质,也能看出对方这支人马绝非自己能够力敌。

陈到见情势危急,还欲再言,武安国轻轻拍了拍他,示意他别急。旋即朗声道:“北海将士们,我等虽为客军,但刘使君待我等如同兄弟。青徐一家,今徐州有难,我青州儿郎敢不死战以报刘使君厚恩乎。”

青州将士闻言,仔细回想起当年北海有难,四方求援,也只有刘备亲领人马救援。后来徐州陶谦求援孔融,孔融就遣了武安国协助徐州。

那时候刘备也是徐州客军,总是抢着干脏活累活,立功的时候就让到一边。仁义之名,确实难辩。尤其是与武安国一部,常常得了封赏,自己受而不用,转赠给武安国部上下。

再后来刘备转投陶谦,被委之沛城,北海这一支和别的人马配合,对比之下,的确再不似前番一般轻松愉快。

回到北海之后,虽是少了性命之虞,但无论待遇或者军功来说,都让他们思念当年在徐州的日子。

刘备被陶谦临终托以徐州,袁术愤而攻之。刘备又向北海引援,这一次,主动报名的都有很多。他们一方面是被徐州优厚的待遇吸引,一方面也是念了旧情。

本来被桥蕤部军容严整所威吓,士卒皆心有戚戚。但是被武安国这么一说,不少跳脱些的痞兵俱都大声应和道:“刘使君仁义,我等皆愿以命报之。”

俱都严甲紧锐,目光复回沉稳,只待眼前之敌近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