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4章纺织女工的胜利(二)
随着嫦娥7号的返回舱安全的溅落在了太平洋上的预定海域,MNSA所举行的第1次载人绕月飞行取得了圆满成功,这也意味着载人登月的最后一座难关已经被大家迈过。
在MNSA的登月时刻表上,接下来的嫦娥8号还将进行一次绕月飞行测试,如果一切顺利的话那么最迟不会超过12个月,将会把宇航员首次送上月球。
也正是因为嫦娥7号的这次绕月飞行,对于登月计划来说意义重大,因此在这次飞行计划取得了圆满成功之后,政府专门组织了对于相关人员的表彰大会,包括各项目的总师、火箭和飞船制造过程当中的某些项目的高级工人、以及几位在表彰大会上看起来格外腼腆的纺织女工。
这几位纺织女工的身份以及他们的学历似乎都和庞大且复杂的登月计划好像没什么关系,像是那些同样受到了表彰的制造工人,基本上都是有8级专业证书的神人,对于他们而言,从他们手中出来的,部分关键零件的精度和可靠性甚至要比自动化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零件都要强。
而这几个普通的中年纺织女工又是为何能够获奖呢?
难道说航天员身上穿着的航天服是他们做出来的?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些纺织女工能够受奖的原因在于他们是以“程序员”的身份获奖的。
没错,就是后世那种喜欢穿着格子衬衫到35岁容易突然失业的程序员。
这些纺织女工要担负的工作就是协助完成航天器预定软件的编程,只不过和后来那些在电脑隔间里面用手敲键盘的码农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些纺织女工是真的要从物理意义上“编程序”。
朱少铭摆弄着手上的一个有书本大小的处理器实物,这是航天局那边送给太上皇的纪念品,也是在嫦娥登月飞船上众多处理器当中的一个,这个大小像砖头一样的玩意,所起到的作用和后世的那些芯片是一样的,只不过双方在体型上的差距实在是有些过于惊人,至于在性能上差距那就更大了。
但是21世纪的人用各种性能先进的电子设备制作有几十种性别的游戏和通过AI来跑瑟图,而这个时代这种可运行内存仅仅只有2KB存储内存仅有36KB的“板砖”却可以让登月飞船带着宇航员奔向月球。
这块板砖的作用就是确保宇航飞船在进入月球背面轨道的时候为登月飞船在月球轨道上提供稳定的导航,导航软件的重要性是毫无疑问的,无论是当初拿着指南针奔向新大陆的大航海时代,还是现在开着宇航飞船奔向月球的太空时代,没有准确的导航都是万万不行的
尤其是当飞船运行到月球背面时,由于月球自身阻挡的原因,飞船无法和地球直接通信,飞船的导航全靠软件指挥。所以,这样的软件容不得一个错误。
在电子计算机刚刚出现的时候,比较流行的存储介质是打孔纸带,因为大明发展的计算机是二进制的,因此对于不同的程序都可以通过在纸带上不同位置用有没有打孔表示0和1。
事实上如果观看一些老电影的话,也都能够发现那时候的科学家在查看计算结果的时候,拿到手的也都是一串子打过孔的纸带
但是,纸带这个东西毕竟比较脆弱,而且本身也是易燃物,载人航天工程显然不能把性命攸关的安全性寄托在弱不禁风的纸带上面,无论是储存当中的纸带,起火还是因为震动而产生断裂都会影响航天器的安全,毕竟装在宇宙飞船当中的纸带工作环境可比不上一尘不染的计算中心。
因此在最初研发登月飞船的电子储存设备的时候,技术人员首先联想到的是磁带,但是磁带毕竟仰赖于体型巨大的设备,如果让宇宙飞船携带这种设备来执行任务的话,对于每一千克的运力都非常宝贵的运载火箭的载荷来说,属实有些浪费,而且在太空环境下可靠性也得不到保障。
毕竟这东西如果在太空当中因为剧烈震动而导致磁带搅起来的话,那乐子可就大了,哪怕旁边就杵着一个宇航员,也不见得就能在太空当中排除故障。
毕竟这又不是中学生修英语磁带,拿个铅笔给转出来之后,双面胶粘上就行了。
在保证运行绝对可靠以及尽可能减小体积重量的要求下,技术人员最后的选择是磁环和电缆。
也就是现在咱们太上皇手中的这个存储器。
这玩意实际上是一个有很多磁环构成的阵列,电缆从阵列中穿过,以二进制机器码(0和1)的方式保存软件信息。
磁环的作用是改变导线上电压的状态。如果导线穿过磁环,导线上的电压就会发生改变。系统检测到这种改变后,就把这条导线上的数据解释为1。
如果导线没有穿过磁环,那么导线上的电压不发生改变,系统就把这条线上的数据解释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