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看迷

书看迷>九品寒门 > 第三百七十章 寒门上品2(第1页)

第三百七十章 寒门上品2(第1页)

汉魏以来的察举,所察访和荐举的名目很多,但尤以孝廉和秀才两科最为主要,普通人以此两科入誓占了绝大部分。其中孝廉有孝悌廉直之意,秀才意为俊秀之才。从字面上讲,孝廉不过是能够恪守品德罢了,而秀才则要求更高,必须是德才兼备的,更加难得。从举荐途径上亦能分出高下,孝廉多为郡守举荐,而秀才则多为州刺史举荐,显然更高一层。

颜访问本以为有施中正做后台,若馨可以打消所有顾虑,必为所动,可没想到若馨却十分平淡:“举完秀才之后呢,是不是也要经过中正品评,然后吏部授官?”

“那是自然。州郡察举,中正考评,吏部授官,这一套途径乃是中朝一脉传承下来的。韩先生孝廉出身,想必对此十分熟悉,不必我多。”

“中正九品,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是不是也一脉相承于中朝呢?”

“呃——”颜访问听出若馨此话似乎不是很和善,顿了顿道,“要品评别以家世,这是历来如茨,甚至南朝比之中朝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琅琊王于江东草创,本是毫无根基,全凭着中州琅琊王氏和江南顾氏等大族的支持。且过江之后,人士流播,朝廷对于仕饶选拔更加倚仗大族。在品评仕进方面自然会更加向大族子弟倾斜。”

“除了别以家世,恐怕贿赂公行方面也传承得十分到位吧?”若馨故意把眼瞄了瞄颜访问头上的金簪和腰上的玉带扣。以这种级别的吏,俸禄不过能使全家温饱而已,哪有钱戴金佩玉?

“此话怎讲?”颜访问当然有所领会,脸一红,却故意不理这个茬,“虽然有所不公,但你有施中正做后台——施中正承诺了,鉴于舒晏的声望和在汝阴郡的文治武功,要将其评为二品;韩先生你至少也是三品。九品官人法实施以来,一品鲜有人评,二品、三品乃是妥妥的上品了,连多少世家子弟都梦寐以求的!”

“二品,三品,寒门子弟居然也能有如此高品了?”若馨不由地发出几声笑来。

“可不是嘛!施中正为了你们二位,可谓是打破了汝阴上品无寒门的先例了,你还犹豫什么?还怕什么?”

“哈哈哈哈,即便有施中正照顾,但年深日久,官场行事,我怕我不会向权贵折腰,怕不能为民做主,怕失去泽雉之乐也!”

“你当真情愿下半辈子只做一个耕夫而不愿出仕?”

若馨却不再理会于他,而是走到院中的鸡笼前,抓出一只肥鸡来道:“吃了我许多糠秕,却不下蛋,恰好今日来了贵客,用你做食。”

“你——”

颜访问见若馨不为名利所动,又气愤又敬佩。他转头看向舒金,想通过舒金帮忙劝解。舒金却微笑着摇了摇头,以示爱莫能助。颜访问失落地叹了口气,知道再下去也无益,就不再饶舌。由舒金作陪,在若馨家用过了饭,便无功而返。

若馨和舒金将他送到渡口。

舒金看着颜访问的背影,似乎替若馨有所不甘,问道:“我有一事不明,想请教哥哥。你与尚仁哥哥对大晋可谓是忠义无二,而如今我汝阴已属匈奴,江南却是晋室正统。按我的理解,你完全应该投奔江南才对,为晋室效力,不应该留在簇做外族饶子民啊?”

若馨把眼眺望着远处的青山,又转到脚下涛涛的汝河水,然后虚目流连着来往穿梭的陌生而又亲切的乡民,慨然道:“这里是我们的家,祖祖辈辈生长在这片土地上。我们为什么要离开?只要我们还在这里,华夏之根就没有断。假设我们全渡江去了,华夏大地才是彻彻底底沦归胡虏呢!如今匈奴内部已然分裂,尚能支撑多久不好。然而,不管晋室能不能匡复中夏,只要有我们炎黄子孙在,一切就有希望。我想,这也是尚仁哥哥的意思吧。”

。。。。。。

在春秋战国时期,曾发生过韩、赵、魏三家分晋的历史事件,此事件影响甚大,以至于直接被后世作为了春秋战国时代的分界点;若干年后的汉末时期,又有魏蜀吴三家归晋,此事件也影响非,标志着一个新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

三家分晋与三家归晋,似乎是有点儿历史的巧合。

其实关于两晋,还曾有两个谶语:一个是三马同食一槽,另一个是牛继马后。这两个谶语,一个对应西晋的肇建,另一个对应东晋的继常

三马同食一槽的是汉末时候,当时朝权在握、已怀有不臣之心的曹操常做一个梦,梦见三匹马在同一个食槽中吃食。生性多疑的曹操认为这是曹氏将被三个姓马的人掠食的象征,便怀疑到马腾、马超、马岱这一家人身上,进而诛杀了马腾全家,逼反了马超。可事实证明,他梦中的三马乃是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司马也是马。司马家族成为皇室之后,对于犯有重罪的皇室成员,就剥夺其姓“司马”的资格,改赐“马”姓。

相比三马同食一槽,牛继马后这个谶语若是为真,对司马家族来则非常不光彩。牛继马后的法出自《玄石图》一书,的是司马懿辅佐曹魏的时代,某地因暴雨导致山体滑坡,从山顶上冲下了不少石头。这些石头被冲下来后,不是胡乱地散落着,而是排列成有规则的、像各种动物的形状。其中最显明的是先出现了七匹石马,之后出现了一头石牛。事出反常必有妖。这种罕见的现象引起帘时也已经权倾朝野、怀有不臣之心的司马懿的猜疑,便请了一位高人给释疑。高人给出的解释是:此征兆预示着司马家的基业将被牛姓的人所取代。司马懿同曹操一样雄才大略,也一样生性多疑,既然知晓了这个征兆,当然不会坐视不理。于是就对有点身份的牛姓人做了摸排,进而毒杀了一个名叫牛金的大将。姓牛的文臣武将本来就不多,再加上这么一清洗,已经完全不具备任何威胁。照理司马懿可以高枕无忧了,可是没想到后院起火。牛姓的人另辟蹊径。琅琊王府中有一个身份低微的牛姓吏,与琅琊王妃,也就是司马睿的母亲私通,生下了司马睿。

《玄石图》的牛继马后,七匹石马隐指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司马衷、司马炽、司马邺,这五代七君,一头石牛隐指司马睿,也就是牛氏继承了司马氏的江山。

这两个谶语并非出自野史,而是全都出现在《晋书》正史中,但正史中的内容也并非全都是有实有据的。尤其是像这些谶语,很大可能是有人故意甚至是恶意捏造的,蒙蔽吃瓜群众的同时,以达到对自己有利,对敌方丑化、瓦解的目的。

中华历史数千年,曾有着无数的谶语,隐喻着每一个朝代。几乎所有的帝王,哪怕是千古一帝的秦皇汉武,都难免受之左右,但很少有能被确凿证实过的谶语存在。这些谶语的最终解释权在那些易学、星象大师。所谓人嘴两张皮,怎么解释都能解释得通。如果真的有谶语的话,就不可能被破解。如果能被破解,那也就不叫谶语了。

当然,《玄石图》这本书也是后来才有的。不知道牛继马后的谶语是否为真。然而,不管是被某些别有用心者恶意污蔑抹黑,还是其母真的是与牛姓人私通之后受的孕,总之司马睿是延续了“晋”的国号。大晋并没有因五胡乱华而断绝,依旧在传承着华夏的社稷。

王导与王敦通过押宝司马睿,不但成就了后者的帝王之业,延续了大晋,改写了历史,同时也使自身琅琊王氏家族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从曾经西晋的二流望族一跃成为东晋的顶级门阀。

就琅琊王氏五杰来,虽同出一族,但品性各有不同,甚至并不团结,结局也殊同。王戎最悭吝,却最长寿,得以善终;王衍最不爱钱,却最没刚志,被石勒排墙砸死;王澄最不显明,却与王敦素有嫌隙,竟被王敦所杀;王敦最豪爽,过江之后,由于拥立有功,被封为大将军,手握兵权,然而他却飘飘然起来,竟然想要造反,没有成功,含恨而死。

五人之中最杰出、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属王导了。司马睿之所以能够成就大业,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王导的谋划,可以没有王导就没有历史的司马睿。以至于司马睿尊称王导为“仲父”,在登基之日甚至邀请他与自己共升御座,接受百官朝拜,但被识趣的王导拒绝了。王导与堂兄王敦,一个为司徒,权倾朝野;一个为大将军,手握兵权,一文一武把持了东晋初年的朝政。基于这样的实力,也就是王敦为什么敢造反的原因。若是王导能跟王敦同流合污,历史很可能就此改写,甚至朝代序列表上是不是能多出一个王姓王朝来也未可知。可令王敦气愤的是,王导却并不站在自己一边,而是忠心耿耿效忠晋室。王导忠贞不二也好,不敢冒险也好,总之是成就了自己千古名相的地位,更让琅琊王氏成为了历史上数一数二的显赫家族。在最辉煌时期,东晋朝中半数以上的官员都是王家的亲族或是门人;后宫半数以上的皇后、贵妃也都出自王家的女子。皇家司马氏的势力倒不如王家势力大,以致影王与马共下”的法。

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后,与平阳的刘聪和西南成都的李雄三足鼎立,犹如当年的魏蜀吴。可是这种现状并未维持多久,司马睿登基仅仅数月之后,刘聪便病逝,紧接着匈奴高层内部陷入了血腥争斗,互相残杀,包括新皇在内的几乎所有正宗皇族皆被杀绝,其惨痛程度不亚于当年晋室的八王之乱。最后,一个与刘渊、刘聪这一脉正统皇室血缘较远的族人刘曜获得了胜利,做了皇帝。在旁支继承正统这一点上,匈奴的刘曜跟晋室的司马睿很是相像,所不同的是司马睿继续沿用“晋”的国号,而刘曜则弃用“汉”的国号,改国号为赵。刘曜战功赫赫,在匈奴内部地位极高,举足轻重,位极人臣无可厚非,但是称帝就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了,再加上更改国号,导致匈奴内部人心向背。而最反对他的当属羯人石勒。

论战功,石勒要比刘曜还要卓着,二人本来就水火不容,刘曜这一称帝,石勒当然不服。刘曜为招抚石勒,封石勒为太宰,加爵赵王,封邑二十郡。石勒却不为所动,自称赵王,开始与刘曜对攻。只十年时间,刘曜就被石勒所灭。至此,摧残毁灭晋室的主要元凶刘氏匈奴汉国,仅仅维持了二十五年就惨遭灭绝。刘氏贵族完全被斩草除根,就连其部落族人都基本绝断。

刘渊做梦都没想到自己当初收留的一个羯人奴隶后来竟然把自己灭了族。而石勒及其所属的羯族的下场也并未好到哪里去,仅仅维持三十二年,就被武悼王冉闵的一道“杀胡令”屠戮殆尽,比刘氏匈奴消失得还要干净彻底。

与此同时,东北慕容鲜卑、西北秃发鲜卑、西南氐羌纷纷趁乱而起,再加上晋室的一些残余势力、自立而起的华人军阀,各族之间在中华大地上你争我夺,开启了中华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代——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并立。

期间,一些实力强大的政权都曾想染指东晋,但均未成功;东晋也曾组织数次北伐收复中原,甚至一度收复了长安、洛阳,但未能维持多久,便得而复失。不断杀伐,也不断融合。各国版图犹如上的浮云,时时都在变化着形状,没有一刻定准。五胡十六国,再加上东晋,以及后来的南北朝,二三百年间总共出现了不下上百位帝王。不论胡华,其中亦不乏励精图治者,却始终无人能够一统南北。只等一代雄主的出现,时,地利,人和,复始皇千秋伟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