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看迷

书看迷>三国从穿成刘备开始 > 120130(第16页)

120130(第16页)

袁绍又问:“如果刘备不肯来怎么办?”

“不肯来?”许攸冷笑,“不肯来便是抗旨不遵,便是显露反心,便是与董卓同罪!十八路诸侯共讨董贼,也正好可以除掉此大汉刘贼!”

袁绍大赞此计,当即便向刘辩奏请了诏令,派遣使者向雒阳去了。

阿备看完了诏书,不动声色,只先着人将使者安顿好。转身回到自己的营帐中,心腹众人早已在里面等着了。

孙乾道:“此乃袁绍之计。主公若去了,必定十死无生!”

糜芳恨道:“这个袁绍实在可恶,掠走了天子不说,竟然还敢以天子诏令来害主公!”

诸葛亮道:“当年更始帝也曾假意封世祖光武帝为萧王,实则是想将世祖骗离冀州,罢其兵权、害其性命。幸亏光武帝一眼识破诡计,假称河北未定、不可就征,这才保全性命,终成大业。还请主公效仿光武故事,按兵不动。”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都在让刘备留在雒阳,都在痛骂袁绍卑鄙无耻。曹操在旁边听了,心中一时间很不是滋味。

在他心中,袁绍一直都是他的好大哥,做的事情也都是为国为民的大好事。可是,自从他离开雒阳来到刘备大营之后,听到的却都是袁绍的坏话,骂他用心险恶导致雒阳大乱,骂他背刺忠臣劫走天子。

如今,又听到众人骂袁绍卑鄙无耻,要害刘备的性命。

曹操固然相信刘备的人品,不觉得他会无故抹黑袁绍。但要他相信袁绍真是这样的卑鄙小人,他实在是过不去心里的那道坎,也做不出那样的事情来。

因此,尽管知道自己的话语可能并不讨人喜欢,但他还是不住地为袁绍说好话:“本初兄性格阔达、品行高洁,天下的士人都对他赞不绝口。他是绝对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的!”

见众人都面带讥讽,曹操又道:“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虽然声势浩大,但他们的队伍都在关外。他们要想一路过关斩将,直取雒阳、斩杀董卓,还是很难的。

卫将军你的队伍不仅在关内,而且就在雒阳城外,如同一柄尖刀抵住了董卓的喉咙。如果与十八路诸侯联军一起里应外合,则可事半功倍;如果就此罢兵,则事倍功半。

卫将军如果此时离开军队去往冀州,那么和就此罢兵有什么区别?如此作为,岂不是让董卓痛快,让天下悲哀吗?

操与袁本初有旧,愿意与使者同回冀州,当面向其阐明利弊,使两家冰释前嫌、共同对敌。”

众人本来就不愿意刘备去冀州,只是碍于诏令是以刘辩的名义下的,不好明着违抗皇命。如今既然曹操自己提出要去向袁绍复命,众人乐得顺水推舟。

阿备思索了片刻,也点头同意了。

临别之时,阿备亲自为曹操送行。他将一卷竹简递给曹操,道:“十八路诸侯中有一路,乃是北平太守公孙伯珪。他与我乃是同窗好友。

昔年我被师长惩罚,抄写《礼记》二十遍,多亏伯珪兄相助,这才得以按时完成,没被师长再次责罚。说起来,是我欠了伯珪兄。

这一卷《礼记》乃是我亲手抄写,还请孟德兄替我带去给伯珪兄,以全昔年的同窗之情。”

曹操不疑有他,接过竹简放入了行囊,转身纵马而走。

很快,曹操就与使者一起到了陈留,见到了袁绍。

袁绍站在上首,听着曹操一会儿分析利弊,大谈刘备的忠君爱国之情;一会儿又诉说往事,追忆从前一起共事御敌之谊,心里又好气又好笑。

这个曹孟德早已年过而立,怎么还是这么愚蠢呢?

第129章曹操一怒之下怒了一下

早在十年前,袁绍就和刘备撕破脸了。

毕竟,刘备犀利地刺破了他善良公正的伪装,将他隐藏起来的沾满血污的手掌翻开在了阳光之下,将他压抑起来的最黑暗的欲望暴露在了目光之中。

这么多年来还能保持在外界看来“友好”的关系,不过是因为这十年来两人都没有再见过面。

袁绍可以肯定,刘备一定暗中提醒过曹操,要他小心自己。这么多年,他一边和曹操称兄道弟,一边暗中提防。

他心里甚至有一点难以明言的小期待,期待着那个一直用崇拜的眼神望着自己,跟着自己身后亦步亦趋的曹孟德,会在突然的某一天里翻过脸来,对着自己拔剑相向。

袁绍想,那个时候,场面一定会很精彩吧。

可是他等呀等、等呀等,他脑海中期待的一幕始终没有发生。曹操始终是那个曹操,毫无防备地跟随在自己的身后,真心实意地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

所以……是刘备没有提醒他,还是他只是单纯地比较傻?

袁绍疑惑了。他想了许久,最终因为不愿意承认曹操是个蠢货,所以得出结论应该是刘备做事不周密,没有提醒曹操防备他。

但是现在,这样的自欺欺人没用了。

曹操是从刘备的大营中过来的。在袁绍明里暗里的打听下,曹操也承认,刘备已经告知过他劫走刘辩的事情。

但即使是这样明晃晃的证据摆在了眼前,曹操依然睁着那双明亮又炽热的眼睛,期待着自己与刘备能够结盟抗董。

那一瞬间,袁绍突然明白了,不是刘备做事不周密,而是曹操这个人实在愚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