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资格很老。最早是刘裕太尉府主簿,参加了北伐后秦之役,到过长安城。
刘义符继位后,他转到二皇子刘义真府做谘议参军。
刘义真是刘义符死党,所以他也算是跟着红人。
刘义隆上位后,大量需要帮手。刘义符、刘义真两位兄长死后留下的幕僚,基本上是他能够信任的人。能用的都用。
所以,何尚之也没被冷藏。
他历任多个职务,直至尚书左仆射(正二品)、中护军(正三品)。
正二品文职加正三品军职,可谓文武兼备,位高权重。
他最明显特点是与彭城王府一系官员不合。
刘义康的头号拥趸、宰相刘湛,与何尚之是儿女姻亲,却被他举报“谋逆”而遭刘义隆杀戮;
范晔、孔祥先想论证“兄终弟及”的合法性,意图是推彭城王刘义康继承皇位。
何尚之与二人都有交情,但仍毫不迟疑检举他们,致使二人被砍头。
以上这些事,让刘义隆对何尚之信任有加。
不仅如此,何尚之还是一位理财专家。
有段时期,民间有人私铸四铢钱冒充五铢钱流入市场。
江夏王刘义恭建议朝廷发行大小两种铜币,以遏制民间私钱。
何尚之经过调查研究后,认为江夏王的建议很不靠谱。
他无惧江夏王声望,公开极力反对。
甚至在与对方当面辩论时,出言硬怼刘义恭。显示出文人风骨。
皇帝刘义隆采纳江夏王建议,发行大小铜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后面更精彩!
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货币市场乱了套。
朝廷于是不得不取消大小铜钱法案。
这也证明了何尚之的先见之明。
何尚之提出的“抽丁法”、“募勇法”不久就落实到位。
剩下的就是“国债法”的继续推行。
这次国债推销,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民户家产超过50万铢(铜钱)的、僧尼道家产超过20万铢的,一律借四分之一给朝廷。战事结束即还。
四分之一家产也就罢了。关键是还债日期,一看就是活扣死结。
“战事结束”,什么时候结束?
如果战事一时半会难以结束,那就拖着。白纸黑字就这意思!
老百姓更担心的是:如果宋国战败,这根本就是死账。
战争还没开始、还没战败都得借钱。如果战败了,就更加没钱还账。这是肯定的。
还有,万一被灭了国…老百姓当然不敢提这茬,这是杀头之罪。
但老百姓心里明镜似的呢:朝廷借百姓钱打仗,这是妥妥的亡国之举啊。
那些有钱人家真是欲哭无泪。
第二阶段,大户人家都扫荡了一遍,战争还没完,似乎钱又不够了。
交战开始时,前线传来捷报,说是大军所向披靡,取得了巨大战功,朝廷得再筹集资金奖励将士。
后来,传来前线行动不顺消息。据说可能要进入持久战。
反正一句话:还得继续向民间借钱。
于是,这次不仅扩大了借钱的州郡范围,也降低了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