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作战减员,能补充齐整的就补充,无法及时补充的就缩编。
这个时代,虽然不像《商君法》规定的那样:伍长死了杀队员、什长死了杀伍长、队长死了杀什长、屯长死了杀队长…
但军队等级制度依然非常严苛。
大官压中官,中官压小官,小官压小兵,这是基本风尚。
正因如此,小兵是小官的炮灰,小官是中官的炮灰,中官是大官的炮灰…
一场大战下来,如果减员严重,剩下的往往全是军官。
如果没法及时补充兵丁,那就必须平行降级,打乱编制重新整编。
否则无法恢复战力。
薛安都、鲁方平、庞法起的军队,都减员不少。
柳元景把最大一批俘虏放了,其余俘虏分配给几人,补充之后仍然不足,于是只得缩小军事编制。
军制规定一营5千人。三位将军原来都有两营一万人。
经过整改后,都缩了水。
正在此时,庞季明老参军带来许多关中义士。
其中有些人表示,自己这帮人是原来盖吴起义军成员,起义被镇压后东躲西藏到现在。
他们说,大伙对薛安都将军十分熟悉,非常愿意加入他的队伍。
薛将军自然欣然应允。
这样,薛安都部补满了编制。
柳元景原计划休息、整军之后,率军直扑长安。
这时,皇帝刘义隆的旨意到了。
柳元景对圣旨行礼后,从传旨太监接过帛书一看,顿时垂头丧气。
原来,圣旨写着:诏令柳元景部西路军,立即班师回襄阳。见诏即刻执行!
,!
北伐半途而止了。
柳元景将诏书递给诸将传看。
大伙纷纷向传召太监询问原因。
那名太监也不隐瞒,把东路军大败、皇帝决定罢兵的消息告诉了诸位。
众人这才明白原委。
是啊,说到底,这次北伐,东路军才是主力。
如果东路军没有完成既定目标,其它几路军打得再漂亮,也于大局无补。
既然如此,那也没什么好说的。
柳元景下令:全体回襄阳,去向雍州刺史、随王刘诞缴还兵符。
刘义隆大张旗鼓发动的第二次北伐,由于东线主力失利,失去意义。
他觉得再打下去后果会更糟,于是下令收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