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看迷

书看迷>李自成的明末游戏 > 第23章 大顺科举(第1页)

第23章 大顺科举(第1页)

关于收拢旧文人的重要,可以看两个例子。

北宋年,陕西有一个文人叫张,这后生屡试不第。那年好不容易考中举人之,去京城考,中了进,但是在最后一关的殿试被淘汰。

宋初殿试属于淘汰性考,淘汰的具体比例不固,录取率从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不等。

张举人一怒之下就投奔了西夏。

他后来做到了西夏的宰相。并且在他的运筹帷幄之下多次打败了宋军。

好水川送给宋军一场惨,丞相夏竦直接下台。之后也是多次痛击宋军。

张举人还写了诗嘲讽宋朝的官员:夏竦何曾,韩琦未足奇。

两任宋朝宰,被他一个人骂了。

从此以,宋朝科举就改变了。殿试的士子全部上,就为了防止再发生这样的事。

大明也是这样。殿试不淘,只是根据考试成绩给考生排名就成为定制。不,由于殿试的名次对考生将来入仕和升迁具有重要的影,因此考生们对殿试还是非常重视的。

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再来一个例子。

清朝雍正年间也是一个读书,曾,就试不,于是起了反清复明的想法。

他联系了岳钟,想要造反。雍正为此特地写了有名的《大义觉迷录》。

更出名的还有个考不上举人的洪秀全。

前面说,传统科举录取结果随意性很,看考官心,并不能完全反应学子的水平。这是个很大的弊端。你起码要让人家输的心服口服嘛。

童试是科举考试中的第一个层,它是一种资格考,童试被录取,可以取得生员的资,接着入泮进,成为古代公办教育体系中的正式一员。此后再经过学校的岁试和科,合格者便获取了参加乡试的资格。因此童试和岁、科试是将来考秀才的一个前,也是古代读书人首先要参加的基础考试。

明、清两,考秀才时间在二月;乡试考举人时间在八月,别称「秋闱」;会试考进士在二月,别称「春闱」。

所谓「学而优则仕,读书人的终极梦想就是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当然还有极少数人进入科举是为了其他好,比如这些特权包括见县官不跪、免除徭役、不能随便用刑等等。

童生、秀才、举人、进士大体上都是三年一考。若考不中就是三年三年又三,能有几个三年浪费啊?太他爸的消耗青春了。

当,考举人要去府,考进士要进,路途上要花费时间、金,年年考也遭不住。

另外一个原因就,考出来那么多举人进士朝廷没地方安置。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