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好在容承再也不用去调查宋大河,现在前山荔枝林和中草药种植这边,都是容承在负责登记和踪。他怕卫瑾幼累,一半的活儿都落在他自己一个人身上,不怎么忙的时间里,他就让卫瑾幼随心所欲的跟着宁朋义学习。
就这样,时间悄悄的飞逝。
山里的树木青了又黄,黄了又青。
水头村随着宋大河的离去,在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渐渐的走出衰败,有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面貌。
时间很快就跳到了一九七六年,六月。
卫瑾幼他们是在一九七三年八月下的乡,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水头村变化极大。
前山恢复生机,荔枝林的产量一年比一年大;新开发的中草药种植,每个季度都为村里增加少的收入。
村里来了一批考古学家,考古学家陆续在水头村这一带发现了大大小小四个古墓,震惊整个华夏。
知青院扩建了,水头村的知青来了一批,又走了一些。萧秀走了,还有意想不到的孙大美也走了。现在知青院加上卫瑾幼和容承,新老知青一共十个。
不过虽然知青有变动,但唯独做饭一直没变。
卫瑾幼和容承一直没有跟其他知青吃饭。即使有人有怨言,觉得卫瑾幼和容承两人独占了一个大厨房,是占用了公共资源。但厨房是卫瑾幼他们自己做的,连大队长也没有反对,所以即使有人不乐意,也只能憋着。
一九七六年六月的水头村临近农忙,村民们忙碌一片。
六月是荔枝成熟的日子,今年的荔枝产量又翻了一倍。这两天,村里一半的村民都被叫去前山帮忙。村民们看到比以前还要茂盛的荔枝林,一边采摘,一边纷纷感慨——
“这多亏了卫知青和容知青啊,要不是他们,荔枝林哪里有这样的红红火火。”
“对啊,还有离开的唐知青,都多亏了他们。以前我还觉得知青太闹腾了,搞得村里乌烟瘴气、人心惶惶。现在想来,人家哪里是闹腾,分明就是为了我们老百姓,为了咱们村好。要不是卫知青他们打到了宋大河这个恶势力,我们那么有今天。”
“对啊,知青其实也没有其他人说的这么差。虽然后来过来的,没有卫知青和容知青这么厉害,但人家也没偷懒。也不错了。”
“反正我没嫌弃过知青,啊哈哈哈,要是能多来几个想卫知青这样的知青,我举手赞成。”
“我也是。”
“我也是。”
“听说最近还会来一批新知青,也不知道有没有厉害的。”
“要是有就好了”
此时,远在省城将要下乡的有志青年,并不知道自己被期待。他正在怂恿自己的好基友,去乡下找某个活得滋润的某卫家女青年。
“哈秋,哈秋,哈秋”
“谁,谁想我啊?”
卫瑾幼连续打了三个哈欠,鼻子酸得难受。
今天她并没有过去荔枝林帮忙,这两天‘红烛’有了新的变化,她和宁朋义还有徐学文一直在紧张的盯着。这是这两年多的培养时间里,红烛被培养得最好,也是最旺盛的一次。
他们不能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