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看迷

书看迷>大魏春 > 第六四五章 何故忧虑(第3页)

第六四五章 何故忧虑(第3页)

都说兵过如匪,能遇到这样讲道理的,无论士族与百姓便是不感激涕淋,至少也不敢阳奉阳违。

更何况人家给的还是真金白银。

或是金帛等财货,或是铁器农具,或是牛羊等牲畜,甚至还有战马、刀枪等器。

只要你来换,价钱好商量,反正绝对不会高过市价,童叟无欺。包括于城下帮工的民壮,于城外耕田的农夫,不论男女,不论老弱,全是雇来的,而非强征。

古有商鞅辕门立木,今有李亮千金卖马骨,效果自然如立杆见影。

还不至一月,也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凡陇西之内,十县中已有八县流传“西海乃王师”的传言。

至少百姓是从骨子里感恩戴德:从来没听说过,修城墙不但管饭,还有工钱可拿的?

至于刘芳所说的西海缺粮,确实缺,但是不至于到火烧眉毛的程度。

一是敦煌富饶,镇军镇民虽足有二十余万户,但自给自足绰绰有余。更有甚者,官仓、镇民家中余粮尚有不少。

所以李承志给李松送去了数百万牛羊,以求与敦煌镇民换粮,运来后再反哺河西、陇西。

而只是自吐谷浑、柔然抢来的牲畜,就要以数百万计。若是到了万不得已,尽数宰杀了也能撑个三两个月。

这只是其次,关键是朝廷为借兵,许给吐谷浑和柔然的那些粮草,已尽数被李承志所劫。

只是从这两部胡族手中抢来的,就近有万余车,近二十万多石之巨,合三千万斤有余。

再加西海的存粮、民户手中的余粮,便是坐吃山空,维持两年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

所以缺粮也只是相对而言,若朝廷真能罢兵休战,只需给西海两年的时间,只凭陇西所产之粮,就能供养西海近六七十万户,并十万大军所需,

是以此一时彼一时,朝廷只以为西海已绝了与南梁换粮的商道,已火烧眉毛。其实李承志至少两年内不用再为粮食发愁。

此是军情,自然为机密中的机密,李亮怎会说予刘芳知道:“某倒是想限粮,但郎君不许,徒之奈何?”

“他为何不许?”

李亮打着哈哈:“某只是一介家臣,怎敢质询主上?只需遵令便是……左右不过千余里,待寺卿到了镇夷见过郎君,问过便知……”

一听就知道李亮没说实话,但两国如今是敌非友,李亮唯如此才是人之常情。

便是他见了李承志,也更莫想问到一句实话。

刘芳轻叹一声:“倒是老夫莽撞了!”

李亮连称不敢,又陪着刘芳的城中转了转。

待问过民壮,得知民夫来此修城并非强征,而是雇佣而来之时,刘芳便恍然大悟:李承志所费不赀,不惜钱粮,竟是只为收买民心?

想通此节,便是刘芳向来城府如山,依旧忍不住的露出了踌躇之色。

出京前,太后万般交待,就只一道陇山,委实太过单薄。且李承志已然占了秦州与薄骨律,随时随地都可绕过陇山,或由北兵进高平,或由南急攻陈仓,均可进犯关中。

所以无论如何也要收复陇西之地,令李承志退至大河以西。太后更是明言:李承志无论是要粮、要人,更或是将宕昌(今甘肃武都,元魏属国)划分予他也无不可。

但如今看来,李承志已然是铁了心的要强占陇西,不然不可能花费如此大的代价安定民心。

朝廷也根本不可能再拿得出令李承志心动的东西,若是为此僵持不下,更或是分崩离析,必然刀兵再起。

如此一来,征南大军不调也得调了……

刘芳顿时惆怅无比,哪还有观看的心思?借口年迈体哀,要暂歇片刻,李亮便将他请到了县衙。

饭食已然备好,只草草吃了几口,刘芳便要上路。

李亮也不强求,恭恭敬敬的将他送出县城。

车队再次启程,浩浩荡荡往西而去。

依旧顺着渭水西行,此时已至申时(下午三点),正是最为酷热之时。刘芳不耐车中闷湿,索性坐到了车辕。

此行兵务由元渊掌负,是以他并未坐车,而是骑马。见刘芳满脸愁色,他便打马靠了过来。

“寺卿因何忧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