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丝卤面。
克食二盘、蒸食四盘、猪肉四盘、羊肉四盘。
这是传统的正席一共38品。
然后慈禧太后还会配一桌“添安膳”,就是照着这个规格再来一套不同的;加起来一共80品左右。
再加上皇帝、皇后、后妃进的,还有慈禧自己的厨房准备的,也就是100品上下。
一顿饭上100多道菜,如此奢靡的风气;使清朝的达官贵人浸泡在吃喝玩乐之中,清朝不灭亡理难容。
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后慈禧太后西逃,当的晚餐却寒酸得跟刘皇后夜宿白鹤寺没有多少区别。
问题是慈禧是在出逃路上的无可奈何之举,刘皇后却是有可奈何情况下节衣省食;要给下百姓树立一个勤俭节约的榜样。
1900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城;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等少数皇室成员仓皇外逃。
在慈禧太后出逃的第一为了安全起见,这个掌控华夏江山半个世纪的老女人乔装打扮成一个汉人老太太。
为了填饱肚子,她生平第一次吃了煮玉米。
为了解渴,慈禧太后和宫女们一同啃咬带汁水的玉米秸秆。
除此之外,第一晚上的住宿场所居然选择了昌平境内一个比较破败的寺院。
由于附近村庄住的都是回民,因为民族习惯上的不同;他们轻易不会接纳外族人过夜,慈禧一行才选择了寺庙打寝。
慈禧一行人在荒废的寺院中安顿下来后,宫女们找来喂骡子的盆子清洗之后打来水;让慈禧太后等人清洗一下脸部——寺院中找不到碗、盆等工具,也只好这样将就一下了。
什么叫凤凰下架不如鸡?此时的慈禧太后就是。
一行人安顿下来后,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晚饭如何解决的问题了。
因为是在逃亡路上,有些地方即使有钱也买不到现成的食物;抛头露面问题自然要交给大太监李莲英、崔玉贵去做。
慈禧太后这个人们心目中的所谓主子,这时候是指望不上的;宫女们不适合抛头露面;太监便就首当其冲。
大概一个时辰后,李莲英提着个大茶壶;托着几个粗蓝花水碗,崔玉贵抱着个盆;拿几双筷子。
两人快步走进寺院里面来,一进寺院便就大门紧紧关上防止土匪、强盗来袭击。
寺院里一片安静,李莲英、崔玉贵这才大步流星地回到慈禧太后跟前。
李莲英慈禧,郑重其事道:“主子,这果腹的东西实在是太难找啦!我们两人好话了一箩筐,恨不得给人家跪下来;当地人才给我们一点吊命的稀粥,您看看!”
李莲英一边诉,一边将大茶壶拎上来;大茶壶中是凉茶,茶水是深褐色。
慈禧喝了两口,光绪皇上喝了一口就不喝了。
两人似乎觉得实在喝不下去,才断然按住冒火的嗓子眼。
慈禧最后了实话,茶水真不如马尿;估计在慈禧太后口中凉茶水这样的味道根本无法入口,要不是渴急了她哪里会去喝马尿。
崔玉贵赌是一盆粥,但这不是一般人家熬的米粥;而是当地的一种吃——豆粥。
豆汁需要把米和豆子混合一起煮熟,用凉水再把它投凉了;要过好多遍凉水,投得越凉越好,尔后用勺子在碗里舀着吃。
人饿了最希望吃稠的,不饿时才喜欢喝稀的。
出逃的第一晚上,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皇后等都是吃的是这样的豆汁;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饭菜。
当然,在平生经过这惟一一次饥饿之后;慈禧太后等人也已经放下了脸面,吃下了一大碗这种低等的饭。
吃完饭后,茶壶、茶碗等不必送还,原主不要了;因为回民不用汉民用过的东西,尤其是炊具和茶具。
出五关斩六将是关云长,吃米汤粑一炕也是关云长;人生就是这样的荣辱难定,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真是亘古不变的至理名言……
铺盖面是蜀饶发明,把面团揪成一疙瘩一疙瘩的面剂子;然后擀成饺子皮一样的宽扁面条,下到锅里煮熟;美其名曰“铺盖面”。
铺盖面顾名思义就是像铺盖的被子那么长那么宽,跟关中人把面条桨裤带面”、“biangbiang面”类同。
铺盖面的特色是宽、厚,吃到嘴里筋道、耐爵。
把擀好的铺盖面下到滚水锅里煮上10煎捞出来盛在碗里,搁上青菜;配一碟子油辣子盐醋汁蘸着吃,便是响彻寰宇的蘸片面;那味道才叫一个美哒哒。
梁爷爷把煮熟的铺盖面给皇子赵受益弄了一碗。
皇子只有五岁,在杨淑妃照料下情有独钟地拿起了筷子;皇子拿起筷子夹了一片铺盖面,杨淑妃指导他在调料汁中蘸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