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看迷

书看迷>巍巍大唐:开国 > 第十八章 罗艺兴衰2作死的罗艺(第1页)

第十八章 罗艺兴衰2作死的罗艺(第1页)

巍巍大唐:开国正文第十八章罗艺兴衰——作死的罗艺老话说得好,不作死就不会死。纵观中国历史,许多野心勃勃的权臣、奸雄,基本都是自己把自己作死的。可以说,那些叱咤风云的大人物,绝大多数,都是被自己的野心、权欲葬送。

例如,南北朝时期,北魏末年的权臣尔朱荣,在乱世中抓住时机,平定六镇起义、击灭葛荣、打退陈庆之北伐,迅速崛起壮大,权倾朝野,成为了北魏王朝的实际掌控者,最大的一股割据军阀。

客观地讲,尔朱荣的军事能力,可圈可点。但是,他的政治韬略,真不敢让人恭维。执掌大权后,尔朱荣立刻开启了作死模式。尔朱荣率军入洛后,悍然炮制了“河阴之变”,出动精锐铁骑,大肆屠杀北魏文武百官,自丞相、高阳王元雍以下两千余名朝臣,全部被杀戮殆尽。后来,尔朱荣更是滋生出更大的野心,企图染指皇权,篡夺北魏江山,自立为帝。最终,尔朱荣的这种作死行为,彻底激怒了北魏孝庄帝元子攸,被元子攸设计杀死,一代枭雄悲情落幕。

与奸雄尔朱荣一样,隋唐时期的边军大将罗艺,也是这样一个故意作死的异类。罗艺最后的人生悲剧,完全是他咎由自取,自己天性作死,直到最后落得个起兵谋逆,身首异处的下场。

面对唐太宗李世民的主动示好,罗艺非但没有一丝庆幸,反而愈发不安起来。在罗艺看来,自己曾经是隐太子李建成的旧部,并得罪过新皇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肯定会杀人立威,拿自己开刀。而且,罗艺的思维异于常人,唐太宗对他越好,越礼遇有加,他便越觉得李世民不安好心。

首先,便要来看一下,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是如何对待罗艺这个隐太子旧部呢?李世民是否像罗艺想的那样,准备秋后算账,开刀问斩呢?没有,恰恰相反。李世民非但没有秋后算账,反而对罗艺继续委以重任,不计前嫌。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特别想极力笼络罗艺。因此,唐太宗即位一个月后,武德九年十月,李世民分封开国功臣,总共晋封四十三位建唐功臣。其中,以太上皇李渊在位时的宰相裴寂,排在第一位,罗艺亦在当中。唐太宗拜罗艺为开府仪同三司,食邑一千二百户。这个食邑数量,与平阳昭公主的丈夫驸马柴绍,基本相当。

显然,唐太宗的这种做法,是在向罗艺表示自己的诚意。李世民的言外之意,告诉罗艺,虽然你曾经得罪过我,但只要你可以安分守己,我李世民作为皇帝,可以既往不咎,继续对你委以重任。

试想一下,罗艺曾经得罪过唐太宗,结果,皇帝宽容大度,主动降低姿态,不计前嫌,还对其封官赐邑。如果换成别人,回家烧高香吧,对唐太宗感恩戴德吧!可是,碰到的是罗艺这个异类。

罗艺是一个有着逆向思维的人,唐太宗对自己越好,他心里越发不安。依照罗艺心胸狭隘的性格,自己得罪过李世民,李世民肯定耿耿于怀,处心积虑地报复,这才是正常的反应。可是,出人意料的是,唐太宗竟然继续对自己委以重任,丝毫不计前嫌。这样一来,罗艺心里犯起了嘀咕,李世民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这种行为有些反常。

思来想去,罗艺得出了一个结论,李世民之所以这样做,一定是别有用心,准备对自己实施捧杀。李世民先用高官厚禄套住自己,让罗艺暂时放松警惕,然后,趁着罗艺不备,一举将其除掉。正因如此,玄武门之变后,罗艺一直对李世民保持着高度戒备,总是担心李世民会从背后捅刀子。

不得不承认,罗艺的想象力太丰富了,脑洞大开。本来,一些特别简单的事情,经过罗艺的大脑,瞬间变得错综复杂起来。罗艺的这些想法,完全都是他一厢情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事实上,历史上的唐太宗李世民,绝不是罗艺想象的那样阴暗、下作。如果李世民真是这样一个阴暗之人,就太小看唐太宗了。那么,他也就不会开创出名垂青史的“贞观之治”,也不会成为光耀千秋的一代圣君。相反,唐太宗不仅不是一个目光短浅,睚眦必报之人,而是一个真正具有容人之量的王者。

中国的历史事实证明,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个非常善于化敌为友,平衡各方矛盾,宽容对待臣下,驾驭群臣的皇帝。这样海纳百川的王者气度,恰恰是唐太宗的魅力所在,从而缔造了“贞观之治”。从以下的几个事例,便能清楚地看出唐太宗的王者魅力。

玄武门之变,身为秦王的李世民,成功杀死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掌控大局。然而,李建成虽死,但太子集团的残余势力,依旧存在,随时可能向李世民反扑。怎样处置这些太子集团的残余势力,成为了李世民执掌大权后的首要任务。从处置太子一党的残余势力,足以看出李世民的政治智慧。

当时,玄武门之变后,秦王府诸将向李世民一致建议,将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从前的一百余名亲信,全部诛杀,并将他们的家产一律没入官府,以便赶尽杀绝。大家都赞成这个做法,起初,李世民没有禁止,默许了诸将的想法。一场血腥的大屠杀,眼看就要在所难免。

关键时刻,有人站了出来,阻止了这场即将到来的大屠杀。谁呢?猛将尉迟敬德。自从归顺唐朝以来,尉迟敬德便一直在李世民麾下效力,追随李世民四处征战,对他忠心耿耿。而且,李世民数度战场遇险,都是尉迟敬德杀入敌阵,救了李世民的性命。所以,李世民十分信任尉迟敬德,将他视为心腹爱将。

如今,诸将一致请求,诛杀太子、齐王一党,尉迟敬德觉得,这样一来,必然会引起骚乱,将秦王陷入不仁不义的境地。所以,无论如何,也要阻止这场杀戮。于是,尉迟敬德便向李世民进言:

罪在二凶,既伏其诛;若及支党,非所以求安也。

听了尉迟敬德的建言,李世民顿时恍然大悟。其实,李世民是一个绝顶聪明之人,他非常清楚,玄武门之变后,人心惶惶。所以,目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争取人心,稳定政局,不能一味地依靠血腥屠杀来诛除异己。那样,只会激起更大的动荡,还有损自己的形象,得不偿失。

第二天,李世民向父亲唐高祖李渊请旨,大赦天下,其实就是通知皇帝老爹一下。反叛的罪名,只追究李建成、李元吉二人,对于其他的太子、齐王党羽,一概既往不咎。这样一来,玄武门之变遗留下来的恐怖阴影,终于渐渐散去:

是日,下诏赦天下。凶逆之罪,止于建成、元吉,自馀党与,一无所问。其僧、尼、道士、女冠并宜仍旧。国家庶事,皆取秦王处分。

由此可见,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的头脑,保持着高度的清醒。除了没有大肆株连太子党羽以外,另外,李世民对于自己曾经的政敌,也是表现出令人折服,极具魅力与智慧的一面。

前面说过,李世民非常善于化敌为友,能够让与自己势不两立的敌人,心甘情愿,投到自己麾下效力。关于李世民的化敌为友,史书中,留下了不少令人称赞的故事,这种事情,比比皆是。

举一个例子,首先,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所要解决的重中之重,就是如何处理政变后的遗留问题,即征服朝中的对立派。这个主要的对象,就是原来东宫的主要成员,李世民曾经的敌人。对于这些曾经与自己作对的政敌,李世民的处理,总结起来,十六字方针:不计前嫌,既往不咎;宽宏大量,收为己用。

李世民认为,原来太子集团的许多成员,都是大唐建国以来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能将他们收到自己的旗下,那么,他们将来都会是新朝的股肱之臣。所以,对于原来东宫与齐王府的骨干成员,李世民没有采取血腥的屠杀,没有将他们斩尽杀绝。以两个人为例,用来证明李世民的化敌为友。

第一个化敌为友的对象:魏征。

李世民用自己的宽宏大量,凭借个人魅力,征服朝中对立派的过程中,有一个人不得不提,他就是魏征。

众所周知,魏征是太子李建成的“智囊”、第一谋士。在李建成、李世民的储位之争中,魏征与王珪二人,一直是李建成的左膀右臂,多次为李建成贡献奇谋妙计,多次险些将李世民置于绝境。比如,建议李建成挂帅亲征河北,趁机结交山东豪杰,便是出自魏征的手笔。可以说,李世民和李建成有多大的仇,就和魏征有多大的仇。

在李建成、李世民两大集团的明争暗斗中,魏征作为太子集团反秦王的急先锋,经常为李建成出谋划策,可以说,是李世民政治上的劲敌。对于这个天纵奇才的劲敌,按道理讲,李世民在获得最高权力后,应该恨不得将魏征生吞活剥。可是,出人意料的是,对于这个曾经千方百计置自己于死地的政敌,李世民并没有进行报复,而是对他委以重任。

不过,李世民对于魏征的宽恕,有一点点特别,恩威并施,胡萝卜加大棒,先压一压魏征的锐气,敲山震虎,再大度地宽容他。李世民之所以这样做,其主要目的,无非是想让魏征从心里对自己产生敬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