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看迷

书看迷>水浒之开局干掉史文恭 > 第295章 革新科举(第3页)

第295章 革新科举(第3页)

北宋末年的动乱,令科举制度名存实亡。好不容易全国统一了,大梁帝国却没有举行科举的打算。

究其原因,当前的政府运转还算顺畅,似乎不怎么需要新鲜血液的补充。

当然了,长此以往,肯定会有官员断层的出现,这也是吴用等人呈递倡议书的原因。

皇帝王小飞仔细想了想,觉得重开科举倒也不是不行,但也要和国家现有的官制结合起来,同时也不能单单考核诗词歌赋、四书五经等老掉牙的科目,必须要增加一些经世济民的内容才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为了办好这件事,皇帝将中书、门下、国防部、商务部、农业部、医务署、科学苑、外交部等部门的几乎所有重要官员,全部召集到了上书房,共同商议此事。

“处置政务、管理地方,难度非常大,那些仅仅懂得经史子集的进士和秀才老爷,对于实际政务的处置,其实是不懂的。再加上农事、兵事、水利、城建等诸多事宜,都需要选拔专业的人才。仅仅依靠以往的科举制度,无法将国家真正需要的人才选拔上来。诸位,重开科举是一件大事,也是本朝今后长治久安必须要进行改革的事项,必须要办好。朕提议,在考核经史子集等科目的同时,必须加入一项新的科目,由京城各部联合出题,将农事、兵事、水利、城建等方面的理论和实际案例包涵进来。你们有什么想法,尽管提。”

各位重臣面面相觑,皇帝说的,似乎很有道理。

“陛下,不知这个新科目的比重是多少?”辛赞第一个提出疑问。

“至少一半。朕刚才说的少了,再加上一门算术。医务署和科学苑还需要额外出题,以选拔优秀的医家和特殊人才。”

至少一半,皇帝给出的比重,还是相当可观的。

赵明诚道:“陛下,天下的学识浩如烟海,士子们为了考取功名,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了儒学经典上,对其他的知识鲜有涉猎。如此突然增加科目,而且范围颇为宏大,恐怕……最后能够通过考试的进士,只有寥寥数人。”

李清照则有不同看法:“本官以为,我华夏泱泱大国,贤才比比皆是,怎么可能只有寥寥数人通过?”

赵李二人本为夫妻,在这件事情上都存在分歧,更不用说其他的重臣了。

柳正道:“本官认为赵学士的意见较为中肯,除考核范围的问题之外,有些寒门士子手中,恐怕只有经史子集等书,其他领域的书籍都在豪门巨富手中。如此行事,对寒门学子殊为不公。”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热烈讨论皇帝的提议。

门下省的书吏在紧张地速写,将各位大臣的意见和建议一一记录下来。

皇帝王小飞敲了敲桌子,示意大家伙儿安静。

“增加科目的事情必须执行,不过刚才诸位说的也有道理。这样吧,中书省、门下省、各部委、国防部通力合作,派出专人,联合编写一部教材,涵盖朕提到的上述科目。教材汇编完成后,免费刊印至全国各地,供士子翻阅。新增科目的考题范围便是这本教材。往后每次科举,教材重新编订,予以增删。”

柳正眼前一亮:“陛下,这个主意很好,臣请担任该教材的总编纂,为天下士子编书。”

闻焕章道:“陛下,臣自负学识出众,也愿意为天下士子编书。”

吴用、萧让、李清照、赵明诚、裴宣、辛赞等人也出列,想将这个美差揽下。

皇帝笑了笑:“老吴,还是由你来做编纂官吧,让赵学士、李学士夫妇二人做你的助手。部委之中再增加一个科举部,专门负责科举教材的编写。中书省再商量商量,就此事做一个草案,形成制度,以后照此执行。至于科举取士的间隔……就定为每四年一次。”

……

王小飞将任务布置下去,叫各位重臣去做。

自己则给自己放个小假,来后宫找到皇后紫罗、皇长子王贲,享受一段天伦之乐。

当皇帝嘛,总不能天天都很忙,不然会很烦的。

王贲长得虎头虎脑,每天都和燕云寿、杨彩彩在一起偷鸡斗狗,好不顽皮,皇后紫罗隔三差五,都会赏儿子一顿竹笋炒肉,让这小子消停一会儿。

皇长子现在只有五岁,皇帝并未将其立为储君,准备等他大一点儿再说,不过相关的皇家教育现在也要开始抓紧了,读书习字自不必说,王贲、燕云寿、杨彩彩,还有其他一些勋贵家的小孩,现在都编成了训练队伍,跟着紫罗、息大娘、李师师、孙二娘等女将修习武艺了。

数日后,门下省长官萧让找到皇帝,向其汇报了科举制度制定和教材编写的情况。

说实话,这件事并不好办。

皇帝给出的期限是一年内完成教材的编纂,再过一年进行首次科举考试。

也就是说,翘首盼望的读书人们,还得再熬过两年的光阴才行。

饶是如此,对于渴望做官的士子们来说,已经是个很好的消息了。

当然,梁帝国的考试倾向和范围,也经由各级官府向下传递,国家的有志青年们,很明显地感受到了和前朝的不同之处。

不过好在国家会出具教材,同时也会将教材广而告之,降低了考试准备的难度,令各地士子深感皇恩浩荡,纷纷朝着北方焚香致谢。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