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石匠面露难色,“唉,有事相求啊……那时候虎子刚出生不久,哇哇哭着要吃奶,他娘刚生下他就走了,我一个老鳏夫只能求村里刚生了娃娃的女人给他当奶娘,那时候一来没钱,二来奶娘也没快没奶了,眼看着虎子就要饿死,我只能求那个过路的女人帮忙,但是……那孩子不是她生的,她帮不了咱们爷俩儿。”
这可是意料之外的线索,周悬忍不住问:“后来呢?”
“孩子不是她的,但她为了养活这个孩子,身上带了些奶粉,虎子就是靠她的奶粉和米汤活下来的。”
“她有在村子常住吗?后来她带来的这个孩子去哪儿了?”
老石匠唉声叹气,“她刚到村里投宿的时候,别人都关着大门不理她,只有我有求于她,让她进了门,她住了一晚就要带着孩子继续赶路,我说山里要变天了,很快就要降温,这时候在风雪里赶路怕是要被冻死,她不肯听,不管咋样她都要到山那边去,我问原因,她说她受人之托,一定要把孩子送到地方,她自己快死了,必须趁着还有口气把这件事做完。”
裴迁皱着眉头,张口想追问,思忖了一下还是决定暂时按下冲动。
“那大冷的天,大人都撑不住,何况是个还抱在怀里的娃娃呢,我念着她帮了我,也救了虎子的恩,想替她把这个心愿结了,就说替她跑一趟,她也答应了。后来跟她说的一样,没几天,她就死了。”
“怎么死的?”
“她说是中了毒,没的救。她是咱家虎子的救命恩人,我本来想好好安葬她,可她不肯让我给她修坟立碑,就让我把她丢在能被发现,又不那么显眼的地方,我想到开春的时候大伙儿上山扫墓会路过娘娘庙,就把她送到那儿去了,也是想求娘娘庇佑她,她是个好人,应该投个好胎。”
“那个孩子呢?”
“雪化之后,我就把娃娃送到了她说的地方,那里有人一直在等他,之后就把他带走了,去哪儿我就不知道了。”
阿虎送完了橘子,颠颠跑回来,一头扑进老石匠怀里,咿咿呀呀地朝他撒娇。
老石匠亏欠地望着自己的儿子,“那娃娃是真好呀,长得漂亮,身体好,哭起来有劲儿,眼神也清亮,谁见了都会喜欢,我当时年轻啊,也有过一些不好的想法,想把他留下,想让他给我养老送终,还好没这么干啊……我那老伴给我留下的虎子才是我真正的儿子啊……”
阿虎听不懂他的话,依然嘻嘻哈哈地抱着他。
裴迁终于开口问道:“那个女人带来的婴儿也是个男孩吗?”
“嗯,是个男孩。”
“你把孩子送到了哪里?当时是什么情况?”
“山的那边有个毛子的村子,有几个健壮的大小伙子守在那儿,我一报上那个女人的名字,他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她叫……”
老石匠拍拍脑袋,“人老了,不中用了,记不起来了,好像是个乌鸦的名字,我当时就觉得这名字奇怪,但没多嘴问。”
周悬怀疑,当年老石匠送走的那个孩子很可能就是詹临。
但他们还没查到詹临的具体背景,也不清楚对方在酒店时跟维迦说的那番话有几分真假。
假设都是真的,那他又是怎样辗转到了哪间福利院呢?
“詹临说他几年前采风到过这里,曾在您这里学过手艺,您对他有多少了解?”
老石匠剥了个橘子,塞在阿虎手里,让他一瓣一瓣慢慢吃。
“他啊,不是来学艺的,他也不是个手艺人。”老石匠非常笃定,“他就是找了个借口来找我打听消息,跟你们一样。”
第069章69
老石匠表示,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他早在几年前见到詹临的时候就告诉他了,本来打算藏在心里一辈子,但他见詹临的年纪是三十左右,又是这么多年来唯一一个上门来询问真相,还很在意的人,他觉得对方很可能就是当年被他送走的孩子,由着心里的亏欠和对女人救命之恩的感激,索性对詹临和盘托出了。
老石匠自知年纪大了,能活多久还不知道,一旦他走了,被丢下的阿虎就是孤苦伶仃一人,以后的日子也不知道该怎么过,要是能靠着这段渊源找到个可以依靠的人也是好的。
詹临在他家住了一段日子,借口采风整天在山里游荡,不知在干些什么,跟阿虎处的也不是很好,两人相互看不顺眼,凑在一起就要打架,老石匠才觉得他怕是指望不上詹临来照应阿虎了。
詹临走后的几个月,又有一个年轻人进了村。
这人模样清秀,性子温和,待人友善,村里一些年长的人认出他就是小时候来村子住过一阵子的那谁家的小谁,盛情招待了他。
老石匠对年轻人也有些印象,但不多,他没想到年轻人是专程来找他的,目的也是为了询问当年的旧事。
老石匠原封不动把这段故事又讲了一遍,年轻人就和詹临一样,也把山里逛了个遍,不同的是他和阿虎相处的不错,经常带着他玩,还会给他做些好吃的,搞得阿虎天天粘在他身后,像条大尾巴。
老石匠试探过年轻人的心思,想过把阿虎托付给对方照顾,又怕这请求太冒昧。
对方听了他的苦衷,便用橘子去逗阿虎,问他以后愿不愿意跟着他进城,让国家负担他的后半生。
阿虎连连摇头说不,他不敢离开村子。
老石匠也犹豫,毕竟那人还年轻,还没娶妻生子,被没亲没故的阿虎拖累实在是强人所难了。
后来年轻人也离开了,临走前他向老石匠承诺一定会想办法解决阿虎养老的问题,老石匠惦记着年轻人的好,还梦过他几次。
阿虎对年轻人也是念念不忘,起了石材雕了那人的像,不知为何却是哭相。
老石匠好奇问过儿子为什么要这么雕,后者就哭丧着脸模仿:“父亲,阿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