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看迷

书看迷>大唐小神探:开局被斩首怎么办? > 第537章 学堂教育(第1页)

第537章 学堂教育(第1页)

走到另一间房屋,听到的是“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宋真不禁愣住,他看见一群五六岁的孩童在念着这句话,有点强烈的违和感。这句话是出自《周礼·地官·媒氏》,意思就是,男子给的聘礼、女方给的嫁妆,必须在五两的范围之内。倘若超过了,那就是不讲道德的行为!这里的“五两”,指的是五匹帛布,记住,是帛布,不是丝绸。那么,在唐朝,五匹帛布大概要花多少钱呢?前面有说过一个数据,匹布二百,也就是说,唐朝百姓的彩礼,普遍在一贯左右。一贯多吗?说实话,真的不多。前面有做过古今物价对比,换算到后世,一贯也就最多值六七千块。可是,现在的彩礼,哪里有六七千这么便宜啊?有些人口口声声说着,彩礼乃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可是她们避重就轻,选择性的忽略老祖宗其实早就有严格规定了彩礼的数额。现代的结婚成本,远比古代要高得多。当然,唐朝富人的聘礼自然不会只有一贯钱,但你也知道这是富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大部分都是普通人,有几个是真正的有钱人?唐朝习周礼,普通人纳征聘礼,也就五匹布。宋真很有钱吧?可是当年他与崔梦竹结婚的时候,岳父崔秋华只是象征性的收了一贯聘礼,只要女儿幸福就好。也许有人会说,古代能跟现代一样吗?购买力都不一样,要与时俱进。确实有道理,但是别忘了,既然要选择按照习俗办事,再如何涨价,也不应该这么离谱吧。从古至今,各朝各代都严格打压高价彩礼。既要遵循传统,又忽视了老祖宗的规定,这不是又当又立吗?古代结婚,也不至于必须男方要有房有马牛吧?当然,现代大部分地区的彩礼都是十分良心的。离开了清河崔氏的学堂,再转三个路口,就来到太原王氏的学堂了。两人进去一看,就发现与清河崔氏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哪里不同?太原王氏不是生搬硬套的朗诵教学,而是更接近于现代的教育方式。高侃见了之后,不由自主的惊叹。“这两族的学堂,差距竟如此之大?”除了有九经的教学,还有术学的教学课程,看得出来,太原王氏确实用心了。“高兄,有没有辽东各学堂的入学数据?”“有的,我们回去可以翻阅。”别看这些学堂都是各大士族建立的,实际上管理权还是掌握在朝廷手里。每一年,各处都护府都会统计学堂的入学学生数据。就是没有城镇联考的。因为学堂的教学,重点在于“学”,而不是科举。宋真回去审阅了一番,果不其然,太原王氏的学堂报名入学的人数最高。而他们的学堂,学费也是最高的,每人一百文,一年。一百文,很多百姓都能掏得出来,因为去山里猎头野兽回来,都能去市集中卖上几百文的价格。唐朝一条鱼最便宜每斤十五文,勤奋点去捕鱼,能日入一百文以上。当然,这么便宜是在有朝廷补贴的前提之下,毕竟建造学堂的前期投入非常高。“看来,太原王氏找到了自己家族的盈利模式啊。”一名学生一百文一年学费,再加上朝廷补贴的二百文,也就是说,一人可以赚三百文。而学正(老师)都是家族中人,几乎等于0成本聘用。真的是不用花钱的,只要族长pua一句,“你这是为了家族而奋斗,这是一件光荣的使命”,族人们绝对头脑一热,立即奔赴。唯一要花钱的,就是旅途费用、造房费用和木具费用。可是,太原王氏一间学堂就能容纳接近一千名学生,挤挤总会有的。这一年的学费收入,就能达到三百贯。除了学费以外,还有书籍,也是要学生家长掏钱购买的,价格的话,朝廷有严格规定。吃住也要掏钱,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念过书的人,都知道饭堂盈利挺那个的。最让宋真意外的是,麻痹,太原王氏居然搞出来补课这种先进的玩法?没错,就是补课,补的不是学堂里教的内容,而是类似于兴趣班,君子六艺。估计朝廷也没想到,所以兴趣班的学费挺高的,不在朝廷管理范围之内。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礼”和“数”在学堂里交了。那其他的,就需要花钱学习,有多贵呢?例如“乐”,一人一个月三贯。因为学习音乐,好就业啊。不止是百姓学习,当地士族子弟也有人学习。报名的大都是女子,她们学成之后,可以去当地的坊,做一名卖艺不卖身的女伎。说了很多次,唐朝的坊,不是妓院,你可以看成是表演才艺的娱乐场所。因为宋真的到来,推动音乐戏曲的发展,把许多足不出户的人拉进坊里。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坊的最低消费是五贯。女子进入坊里,能够接触到各种有钱人,万一被土豪看中,直接生活上一个台阶。许多抱着明星梦的民间女子,不惜花重金,参加学堂的音乐培训,她们的家人也鼎力支持。全家的期望,都放在她们身上。除了“乐”,君子六艺中的“射”、“御”也十分火爆。因为唐军需求过大,导致大士族子弟即便全去,也无法满足。所以,李治下了道政策,可以从民间征兵。但是,征兵通过的条件,必须熟悉“射”、“御”,否则不给通过。当上兵就能免除赋税,这很难让人不心动。商贾之子无法科举,但没有规定,他们不能参军。宋真经过一番实地考察,他发现了里面有可能存在的弊端。就拿“射”、“御”来说,万一士族与本地官吏勾结,推出什么只要报名就能百分百录取的玩法,那对于朝廷而言,有很大的隐患。宋真思索着,必须要想个新政,严令禁止此类现象的发生。至于各士族和各坊的利益交换,倒是无所谓,如此一来,还能促进就业。来到辽东的第三天,宋真几乎将这座城镇的所有学堂都巡查了一遍。他发现里面隐藏着许多安全隐患,以小见大,估计新罗郡和百济郡等地也普遍存在。他一边巡查,一边将需要改进的地方记录下来。这次长途旅游,不止是玩,他还肩负其他重任。宋真带上高侃,挨家挨户的家访迁移过来的汉人,询问他们是否生活得习惯。“郎官啊,终于又见到你们啦!”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个时代,汉人和其他民族的长相还是有些许差异的,一眼就能望出。原本生活在辽东区域的,包括高句丽、契丹、靺鞨(女真祖宗)、奚、室韦、霫、流鬼、乌洛浑等众多民族。宋真将他扶回炕上,坐在他旁边友善的问道:“小郎君,在此地生活,还习惯吗?”“当我第一次知道要被安排迁移辽东的时候,其实我是,拒绝的。”年轻人端正了一下坐姿,继续说道:“因为我觉得,你不能叫我去马上就去,首先我要试一下。”朝廷确实有这个政策,如果十年后,迁移者不能适应生活,可以请求返乡。“我又不想说,迁移以后要带好多行李,那个行李,很多,很重,很难搬运。”“如果我十年后申请重返家园,那都护府胥吏一定会骂我。”“辽东生活根本就不辛苦,人家都没申请,所以证明我说的是假的。”“那时候我说,你要先给我试一下。”聊着聊着,年轻人的脸上逐渐多了笑容。“后来我来到这里,发现这的人都挺友善的,说话又好听,并没有歧视或者为难我们。”“而且,我还在这里娶了婆姨。”“哎,我跟你们说,我家婆姨那身段,真的”“打住。”见这小子似乎逐渐远离主题,宋真赶紧阻拦他继续说下去。连着家访了好几家汉人,他们都十分满意。辽东区域,除了冷了点,没别的不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